在东北黑土地的广袤田野上,玉米正书写着一段“小作物撬动大发展”的振兴故事。2025年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走进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,从创新育种的实验室到标准化种植的田间地头配资股票,再到精深加工的生产车间,鸿翔种业、农嫂食品两大点位串联起一条从“一粒种子”到“一桌美食”的全产业链发展之路,让玉米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。
鸿翔种业:用“匠心”守护种子“芯片”
“种子是粮食生产的‘芯片’,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。”在鸿翔种业的生产车间里,技术人员正紧盯着烘干设备的温度仪表盘,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背后,是对种子品质的极致追求。从选育到播种,这里的种子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打磨,其中烘干和包衣是决定种子质量的“重中之重”。
在烘干车间,恒温低温烘干技术正在发挥作用。“必须精准控制温度,既要彻底干燥,又不能破坏种子活性,这样才能保证种子存得久、不变质。”鸿翔种子加工厂厂长牛文卿介绍,鸿翔种业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温控系统,将烘干误差控制在±1℃以内,确保每一粒种子都“身强体健”。而在包衣环节,工人们将特制的种衣剂均匀包裹在种子表面,形成一层看不见的“防护衣”。这层“防护衣”能有效抵御病虫害侵袭,大幅提高种子发芽率,幼苗长势更健壮。
每年九月中旬是这里最忙碌的时节。工人师傅们从田间收获玉米果穗,经过扒皮、捡穗、烘干、脱粒、风筛、分级、比重筛选、包衣到最终包装,一套流程下来,饱满的种子被送入千家万户。实验室里,育种专家们年复一年进行基因筛选与品种改良;车间中,技术人员对每一组数据精益求精。寒来暑往间,他们用汗水守护着黑土地的丰收希望,让每一粒种子都带着“匠心”奔向田野。
农嫂食品:让玉米“甜”遍全国
从田间到车间,玉米的价值在农嫂食品的生产线上进一步升级。这里主打的甜玉米产品,源自北美品种的基因突变改良品种,凭借甜度高、口感脆嫩的特点深受市场青睐。“这种甜玉米的最佳采摘期只有85-90天,而且必须当天采摘当天加工,才能锁住新鲜和甜度。”农嫂食品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小敏指着自动化生产线介绍,从玉米采摘到杀菌包装,整个流程不超过6小时。
在生产车间,经过清洗、去皮、切段、蒸煮、杀菌等工序,新鲜玉米被加工成即食甜玉米段、玉米汁、玉米淀粉等20多种产品,不仅保质期延长至12个月,附加值也提升了3-5倍。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,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,带动周边上千农户增收。
从鸿翔种业的“匠心育种”,到农嫂食品的“精深加工”,玉米在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完成从“生存粮食”到“富民产业”的华丽转身。这条贯穿全产业链的发展之路,不仅筑牢了粮食安全的根基,更让黑土地上的“黄金作物”成为乡村振兴的“活力引擎”,书写着新时代“玉米带来大发展”的生动篇章。
中国吉林网吉刻APP
记者陈振昂配资股票
辉煌优配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